刊载于《中国科学报》2014年11月6日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讲坛上,常能看见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教师,他银发苍苍、精神矍铄,举手投足尽显师者风范。学生说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来听课的青年教师也感觉收获颇丰。他常说:“上讲台就像演员演出,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动心。”
这名老教师名叫马知恩,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退而不休”还为培养青年教师操劳,让全校师生钦佩不已。他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然而,最令他骄傲的不是获奖,而是将老教师的精神传承给青年教师和学生。
老教师的师德传承
他名为“知恩”,行亦如此。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马知恩被分配到上海市交通大学任教。当年,教研室组织青年教师们试讲。作为最年轻的一名教师,他“很紧张,作了大量准备”,却是讲得最好的一名教师,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朱公谨听完后带头为他鼓掌。马知恩讲:“朱老师慈祥、关爱的眼神,我至今记忆犹新,老教师的鼓励不仅增强了我的授课信心,也激发了我对教学的兴趣和热爱。”
“课上得好时,有种成就感,一天心情都好,课上得不好时,心里难受,甚至茶饭不思。”把教学当作事业、艺术对待,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职业,马知恩不仅这样身体力行,还力图把老一辈师长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他几乎牺牲了放假时间,就连生病住院,也会把资料、教材带去医院钻研。有一次学术讲座的前一天,他感冒引起面瘫。坚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守则,第二天他仍带病做完3小时的报告,让在场师生无不感动。
近10年来,他除了上课,还辗转在全国30多所高校,为更多的师生作教学、师德和素质教育等专题报告。他的报告《怎样讲好一堂课》成为诸多青年教师的入门宝典。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技巧,总是能够震撼每位受训教师的灵魂。
优秀教师更要注重揭示“火热思考”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主席、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说过:“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
在马知恩看来,优秀教师的水平在于他能够揭示隐藏在“冰冷美丽”背后的“火热思考”。“‘是什么’是传承知识,学生只有知道‘为什么’,才能传承思想,并实现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用科研中积累的研究能力去钻研教学内容,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马知恩说。
他先后承担过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等12门课程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探索出“精讲讨论式”教学模式,把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40%进行精讲,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钻研、讨论、练习,他只是给予启发引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他的教学改革并不局限于自家课堂。由于从教早,他亲身经历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长期在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工作,在参与和领导我国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担任全国高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期间,他与同事们组织全国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的数学教师,每年进行为期三周的培训,一坚持就是8年,让众多数学教师有机会加深对大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他和同事出版的《高等数学疑难问题选讲》一书,也成为高数教师重要的参考书。
他的名字与教师培训相连
后辈教师提起马知恩,会很自然地把他与教师培训联系在一起。
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已经76岁的马知恩出任该中心主任。中心围绕着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评估咨询、示范辐射做了大量工作,次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中心,第三年被教育部认定为“优秀”。
回想起培养青年教师,马知恩清楚地记得,1956年迁校到西安,自己第一次讲课,那是一堂210人的大课,副校长张鸿与教研室主任陆庆乐也去听了这堂课,并对他进行点评帮助。
如今,他总是会坐在讲台下,聚精会神地听青年教师讲课。能源与动力学院青年教师龚建英得到马知恩等老教授“量身定做”的教学指导后,一举在陕西省授课竞赛中得奖。她对马知恩点评的最大印象是“既有肯定,又能指出不足,还教会她如何调动课堂积极性又不失严谨”。
西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成功,也带动了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校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热情。一些学校派人来挂职“取经”,对于条件有限的学校,马知恩和同事还会“上门服务”。
如此乐此不疲地服务于青年教师,在马知恩看来,只有一个解释:“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骨干队伍,应该注意在青年教师中发现好苗子,鼓励、引导他们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磨炼,这是我们老一代教师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