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于2015年5月28日《中国教育报》
5月20日,一位白发苍苍、温文儒雅的耄耋老教授健步走向讲坛,与陕西省高校教师分享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体会。这是首届国家教学名师、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马知恩教授,做客“陕西高校教学名师风采讲堂”的精彩一幕。
为使教学一线涌现更多名师,2013年,西安交大实施“名师后备培优计划”,以名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马知恩说:“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名师,还要通过陕西省高校名师引领计划,着力培养更多未来名师,发挥西安交大名师养成的辐射示范作用。”
以德为先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创造、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承崇高的精神风范,铸成道德榜样,惠泽莘莘学子,这是西安交大的光荣传统。老一辈交大人用实际行动诠释西迁精神,涌现出像钟兆琳、张鸿、陈大燮等一批大师先贤,他们高远的志向、朴素的爱生之情和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常令学生感佩。
今日的西安交大坚持“育人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立德为根本”,不遗余力地传承师表懿德,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大师。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认为,德才兼备的一流教师是知识殿堂的基石与栋梁,是不断勇攀科学高峰的旗手和先锋。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牢记历史,继承传统,始终秉持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注重师德培养,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西安交大以教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为抓手,坚持教师自我教育与学校的监督考核相结合,坚持正面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坚持教师品德提升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每年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浓厚氛围;组织职业道德宣讲会、案例剖析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提高践行师德规范的自觉性;通过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树立师德榜样;对新教师进行系统化入职师德教育培训,进行道德规范和从业规范的教育等。
西安交大人力资源部部长吴宏春说:“突出师德激励、严格师德考核、加强师德监督、践行师德规范,就是要促进建成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以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
名师计划
传帮带“塑造”未来名师
西安交大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5%左右,已经逐渐成为西安交大教学的主力军。为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提升教学水平,西安交大出台了“名师后备培优计划”。
西安交大现有国家教学名师6位、省级教学名师41位、校级教学名师70位。马知恩说:“希望依托名师后备培优计划,通过教学培训、跟踪培养和教学研究等渠道,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出更多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对青年教师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教学名师。”
西安交大分“四类”对教师进行个性化分类培养,让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授课竞赛获奖教师,通过授课反思点评,使具有名师潜力的骨干教师尽快成长;对青年教师,特设教学改革专项青年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新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跟踪培养制度,并组织专家进行教学辅导;对教学法感兴趣的教师,组织“文治讲坛”报告会、教学研讨会、教学沙龙等,带动优秀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随着名师计划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西安交大教师认识到:只要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爱学生、负责任、备好课”成为育人新常态。
团队效应
营造处处遇见大师的环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西安交大特别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团队带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将名师养成融入团队之中,打造一批“特别能战斗”的教学团队。
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是首批国家级别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国家教学名师冯博琴教授认为,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流教师队伍、一流课程、一流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该团队创建20年来,最深的感悟就是一定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特别是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这对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至关重要。
冯博琴教授将名师的传帮带解读为“教练+导师”模式。他说:“名师要像教练一样指导中青年教师怎样高标准地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规范教学过程。还要像博导指导博士生做科研那样,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从教学中挖掘科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分析问题。”
西安交大拥有9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0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他们都是这样用献身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将一个名师所具备的教学和科研精神薪火相传,言传身教用于名师培养,春风化雨滋养名师养成。
西安交大还将名师的养成,放在国际化的交流培养中,通过“新讲师”政策调动教师出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多措并举推进教师“五个一”国际化培养:听一门课、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合作申请一项基金、撰写一篇论文、做一次回国培养报告。通过国际化的交流和训练,西安交大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正如浩瀚的星空需要繁星的闪烁,西安交大需要名师承载百年名校风采,用薪火相传的传统和光辉,照亮名师养成之路,也照亮更多学子的心灵,这正是西安交大期望“转身遇见大师”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