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下午,西北联盟“名师西部高校行”活动走进西北民族大学。共有来自青海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近300余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国家级教学名师、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和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李宝童教授的精彩报告。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李云参加活动并致辞。

傅钢善教授是深耕教育技术领域、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和创新指导工作、精通大赛评审规则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围绕教学创新的时代背景、内涵理解和具体实践展开阐释。
1. 抓住时代机遇,理解教学创新的深层意义
傅教授指出,教学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从2017年中央发起“课堂革命”,到2020年教学创新大赛全面启动,再到如今“培养一流人才”的新目标,教育部对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教师需要更新观念,认识到教学不是凭经验、凭感觉,而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
2. 一体化、多元化、数字化:教学创新大赛的核心趋势
傅教授强调,高校教学发展工作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要在新理念、新技术、新要求的指导下推进教学改革。国家级竞赛参赛作品对教学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提交2节课堂实录,到提交10份教学设计,再到提交16节课的青教赛要求,可见教学设计已成为参赛的“重中之重”。
3. 规范教学设计,避免“头重脚轻”
在参赛指导中,傅教授分享了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建议:
明确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章节、学时、内容简介需一目了然,为后续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理性融入思政元素:思政资源要与知识点关联,一节课不宜太多,“两个具体点就很精彩”,切忌“满篇思政”;
通过流程图呈现:将文字教学设计转化为直观的流程图,让评委一目了然,增强课堂实施的清晰度;
精准把握课堂实录:不是简单的拍照记录,而是要展现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师生互动、教学实施的真实情况。

李宝童教授是斩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兼具实战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大赛“操盘手”。他以“过来人”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打造一场“赢得精彩”的参赛课。
1. 清晰课程定位,找准创新的出发点
李教授强调,课程定位是第一步。参赛教师要深刻理解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明确“为什么要教这门课”“这门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只有课程定位清晰,后续的教学创新才有明确的方向。
2. 切入真实问题,让创新有“根”有“魂”
课程创新不能凭空而来,必须切入真实的教学问题。李教授指出,这个问题必须是本校、本学科的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不是别的学校也会遇到的“通用问题”。“真实问题”是教学创新的灵魂,它让教学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症下药的创新实践。
3. 科学融入思政元素,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专业课程中科学地融入思政元素,是每位教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李教授建议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关注:
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关联性,实现"润物无声";
创新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也可以通过学生实践;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
4. 依据教材,结合资源,重构教学内容
李教授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重构要“三结合”:依据教材基础,结合学习环境和数字化资源,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学术扎实、又与时俱进。
5. 精致呈现,让评委看到专业的课堂
最后,李教授强调课程呈现的重要性。从规范的教学大纲,到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再到清晰的流程图,都是向评委展示"专业课堂"的重要途径。"一张A4纸的表格设计,有时候能决定初评通过率"——这不是夸张,而是对细节力量的深刻认识。
两位教授用丰富的案例、清晰的方法和深邃的思想,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教学创新”的大门。接下来,关键在于每一位教师如何将这些理念、方法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日常教学中书写精彩的教育故事。
